水稻绿意盎然
炎炎夏日,走进建瓯市东峰镇井岐村一个叫鸟垄的山坳,眼前水稻绿意盎然,稻田上盖着防鸟网,细看田间水面,水波荡漾间不时冒出几个气泡——原来,这里藏着白鲢和花鲢。
“这片土地约有30亩,原本是一片沼泽地。去年底,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对这片土地加以利用,尝试‘稻鱼螺’共养模式。”井岐村党委书记王琳宝介绍,村里有耕地3425亩,其中水田3100亩,而沼泽地就占了水田面积的十分之一。“这种模式要是成功了,就能大面积推广了。”
井岐村是东峰镇蔬菜种植专业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蔬菜、雷竹、茶果和务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里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原先难以耕种的沼泽地逐渐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荒地,杂草丛生。
“虽是沼泽地,但也不能总荒着,要用起来。”王琳宝说,去年,镇农技站组织几个村的村主干到迪口镇考察,学习迪口镇稻螺鱼综合种养的生态模式。“回来后,我们村‘两委’经过商议,决定以‘党委引领、党员牵头’的形式开展试验。”
于是,村里统一流转了30亩的沼泽地,引进稻花螺养殖项目,并交给种养经验丰富的村委会副主任黄仁生负责。
“我们这边的沼泽地情况与迪口镇的农田不一样,因此发展综合种养需要因地制宜,有我们的特色。”黄仁生说,“沼泽地水位高低不同,田螺热的时候,会跑到深水区,凉快的时候,又回到浅水区。我们就根据田螺这一特点,只在水浅的地方种水稻。”
此外,为了解决田螺壳易长青苔的问题,黄仁生又在田里适量投放了一些白鲢和花鲢鱼苗,净化水质。
就这样,“一粒米”邂逅了螺和鱼。它们之间发生怎样的反应?
在井岐村的“稻鱼螺”共养模式中,水稻能为鱼和田螺避暑遮阴、提供养料,鱼和螺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有机肥。同一块水田既有鱼和螺的收益,又有水稻的收益,从而达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
“瞧,这就是我们养的田螺,前段时间已经卖出去一批。”说话间,黄仁生掀开防鸟网的一角,步入稻田中,双手在水中一捞,捧出好几个大田螺。
在“稻鱼螺”共养的同时,黄仁生还在田埂上种植肉丝瓜,提升土地的“含金量”。“田埂通风好、水分足。搭架种植肉丝瓜,既能遮阳降温,还能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一举多得。”他说。
站在田边的王琳宝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单纯种水稻,纯收入不过千元;“稻鱼螺”共养,虽然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田螺和鱼的收入增加了。“再加上肉丝瓜的收入,每亩的净收入能翻好几番。”(记者 卢国华 郑可 通讯员 魏剑生 李智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