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秀我中国·福建文物地标|泉州古城:宋元海丝大港的世遗密码-新华网
这里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上演着横跨几个世纪的多元文明对话。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秀我中国·福建文物地标|泉州古城:宋元海丝大港的世遗密码

2025-07-26 11:34:52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这里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宋元时期便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贸易往来

吞吐着丝绸、瓷器和香料

上演着横跨几个世纪的多元文明对话

1974年

泉州湾出土了一艘宋代返航商船

它满载香料、药物

从东南亚驶向泉州港时沉没

它的发掘

揭开了一段辉煌历史

泉州,古称刺桐

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各国各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群

在此聚居

形成多彩和谐的文化景观

2021年7月25日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位列《世界遗产名录》

22处世界遗产点

散布在大泉州地区

作为泉州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地

泉州古城(位于泉州市鲤城区)

拥有其中8处世遗点

足可令人一窥海丝古港的世遗密码

 

跨越了1300多年时光的开元寺

不仅是“泉南佛国第一刹”

更是一座融合多元文化的建筑瑰宝

开元寺东西两侧

镇国塔(东塔)与仁寿塔(西塔)尤为瞩目

塔身之上刻有160尊浮雕造像

这两座宋代石塔

代表了13世纪

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是中国石构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

 

泉州古城内

佛刹重地的石塔上

雕刻着印度风格的猴行者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遗存清净寺里

保存着刻有明代皇帝谕旨的碑刻

千年来

清净寺与通淮关岳庙、泉州府文庙

在仅千米长的涂门街上比邻

多元文化互鉴、同存、共生

泉州的开放与包容

世所罕见

 

涂门街西端的泉州府文庙

是宋元时期规制最高的州府级文庙

始建于公元976年

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

整体布局为“左学右庙”

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

其主体建筑大成殿

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

庑殿顶这一古代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

与黄色琉璃瓦、龙纹柱饰

共同构成了皇家建筑的专属特征

泉州府文庙规格全国罕见

源自皇室宗亲子弟入驻泉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始

南外宗正司驻治泉州长达147年

有11位宗室成员曾任市舶司提举

主导泉州海贸77年

从遗址内出土的建筑构件中

可以窥见千年前皇族宗室的点滴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

为了管理泉州海上对外贸易

朝廷于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

设置了市舶司

兼具海关、招商、外交等重大职能

市舶司的设立

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

国家对外贸易开放口岸

市舶司推动了城南商业区的发展繁荣

作为泉州城的南门遗址

德济门见证了宋元泉州

城市向南扩展的历史

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

始建于1230年

其时,天后宫、顺济桥俱已建成

这里内通城区,外连海港

是商人出海必经之地

德济门一带也成为外来商人聚居地

人称“泉南番坊”

靠海吃海的泉州人

与远道而来的番客

在这里祈福、扬帆

驻足又启航

也将妈祖信俗文化

带向世界各地

泉州天后宫

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

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

现存年代最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呈现“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的典型特征

是闽南红砖建筑典范

也为海内外众多妈祖庙宇

提供了建筑范本

八百多年来

泉州天后宫伫立于此

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海洋贸易的繁华

 

商贸为舟,文脉作桥

泉州这座千年港城

曾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博大

为人类社会“何以跨越种族、文明与信仰”之问

留下了“和合共生”的高分答卷

千年潮声未改

刺桐港的海丝传奇

正在新的时代续写

 

 

统筹:敖春磊

策划:程立葳

顾问:傅柒生

专业指导:何振良

编导:陈醉

拍摄:刘静 林德鸿

制作:李严兴 胡茜颖

福建省文物局 新华网福建频道 联合出品

鸣谢:福建省委网信办 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