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福清市沙埔镇青屿村揭牌。新华网发(主办方供图)
新华网福州7月28日电(刘丰)7月28日,福州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福清市沙埔镇青屿村揭牌。当天,青屿村村民积极清退地笼并参与自主休渔。
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物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海域。鲎除了有研究价值、生态价值外,还有经济价值。“鲎试剂”在疫苗等生物制品安全性检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疫苗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鲎被大量捕捞,且大规模开发破坏、占用了中国鲎繁育的潮间带,鲎失去产卵场,数量急剧减少。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中国鲎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中国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位于福清市沙埔镇东南部的青屿村东北侧,处于兴化湾湾口,覆盖滩涂面积近900亩。这里是福建省中国鲎保护和放流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鲎的重要产卵、育幼区。2024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联合青屿村村委,推动建立了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并获得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为海行动”计划的支持。
依据福建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北纬26度30分以南海域休渔至8月16日12时,北纬26度30分以北海域休渔至9月16日12时,福清海域属于前者。活动中,青屿村党支部书记吴连花宣布,青屿村将严格遵循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规定,结合中国鲎夏秋季上岸繁殖的习性,试点实施每年5月1日至9月15日为季节性渔具清退期与自主休渔期。
据了解,青屿村主要渔业生产在潮间带进行,许多村民靠出海捕鱼、放置地笼为生。而由于地笼网眼细密,不仅能捕获成体生物,还会大量捕捞幼体、幼苗,导致目标物种及其他误捕的水生动物繁殖链断裂,种群难以自然恢复,部分地笼还可能误捕国家保护水生动物。此外,地笼通常固定在海底,会挤占或破坏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
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沈世奇表示,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揭牌后,该中心将联合青屿村委,积极联动新老村民,设立《青屿海洋保护地可持续利用公约》,开展“巡护员+生态导览员”培训,助力中国鲎热点区域所在滩涂的栖息地修复、生态资源恢复,借助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让渔民们成为保护地的守护者与生态旅游的受益者。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执委会委员、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关杰耀表示,每年4月到9月是中国鲎繁衍的关键期,福清青屿村民自主开展清退地笼并延迟休渔期,为全国首创。
青屿村村民清退地笼。 新华网发(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