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7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筑梦隆德 兴牧启航”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简称“博士团”)再赴宁夏隆德,开展科技助农专项行动。
在学院生物发酵专家卢英华教授带领下,团队深入产业一线,推动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养殖场,为当地肉牛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博士团在杨河村养牛户的养牛场调研。新华网发(游惠婷 摄)
“养殖好帮手”技术落地
博士团重点回访了卢英华团队扎根隆德七年研发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用户。该成果凭借三重技术突破,已成为当地养殖户的“好帮手”:“防霉抑菌”功能可有效阻断青贮饲料霉变,“营养增效”功能可提升饲草蛋白转化率,“肠道保护”功能则能降低肉牛消化道疾病发生率。
调研期间,博士团走访了宁夏瀚阳农业、串河安格斯牛业、杨河牧业等企业,以及多个村庄的肉牛养殖户,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访谈,全面掌握肉牛养殖的现状与难题,并重点推广微生物菌剂。
废弃菌棒实现“黄金蜕变”
隆德县近年来依托气候优势,在多地发展菌菇种植产业。厦门大学在该县张树村合作建起菌菇生产基地,建成100余个生产大棚。
传统菌棒经过4轮出菇后,因营养耗尽、毒素累积,菌棒常被废弃。博士团调研发现,用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处理后,菌棒中的黄曲霉素等毒素含量近乎为零。目前已有500吨菌棒经发酵处理后用作肉牛饲料,既实现了废弃菌棒的资源化利用,更以“菌棒—饲料—粪肥—还田”的绿色循环模式,为当地肉牛养殖业注入降本增效新动能。
博士团在马河村黄芪种植地调研。新华网发(游惠婷 摄)
让更多科技成果扎根黄土地
博士团还关注到当地特色中药材黄芪的秸秆利用问题:黄芪采收后遗留秸秆量大,却因纤维素结构致密,肉牛难消化,导致饲料利用率极低。如何提升其饲料价值,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对此,博士团计划采用生物菌剂发酵技术深度处理黄芪秸秆。
博士团成员马思迪表示:“我们将深化政企学研协同,让更多科技成果扎根黄土地。”未来,团队将持续开展科技助农工作,以“科技硬实力”擦亮闽宁协作金字招牌,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谢榕杰 蔡仕焓)
博士团在张树村菌剂生产车间调研。新华网发(魏欣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