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龙岩:守护古韵 赓续文脉-新华网
"远古印记·文明溯源龙岩的漳平奇和洞遗址、上杭龙翔恐龙足迹群等,是深深印刻在闽西红土地上的珍贵文明印记,更是龙岩古色文明长卷中浓墨重彩的开篇之笔。"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龙岩:守护古韵 赓续文脉

2025-09-25 17:27:28 来源: 闽西日报
字体:

  前不久,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泉州市举行,全面展示福建文化生态保护成果,汇聚各方智慧,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会上,我市作经验交流发言。

  龙岩不仅是中原文化南迁的重要落脚点,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更是一座蕴藏万年文明的宝库。从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到旧石器时代的燧石工具,再到唐代修筑的古城墙......闽西文化遗存如同一部无字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古老文明的辉煌篇章。

  远古印记·文明溯源

  龙岩的漳平奇和洞遗址、上杭龙翔恐龙足迹群等,是深深印刻在闽西红土地上的珍贵文明印记,更是龙岩古色文明长卷中浓墨重彩的开篇之笔。

  2020年,上杭县临城镇龙翔大道附近发现了大规模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自此结束了“福建无恐龙”的漫长历史。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数千个恐龙足迹清晰留存,真实还原了亿万年前恐龙在闽西红土地上栖息、活动的生动画面。

  将时光轴拨回更近的史前时期,漳平奇和洞遗址则为我们揭开了早期人类生活的神秘面纱。作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里是福建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2011年的考古发掘中,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铺活动面、灰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房址、灶台和柱洞相继出土,更令人惊叹的是,遗址中留存的人骨、动物化石、螺壳和煤矸石等遗物,拼凑出一幅远古人类“穴居而火食”的生活图景。

  从远古巨兽的活动踪迹到史前人类的生存印记,文明的星火一路传承,最终凝聚在承载城市千年记忆的龙岩洞中。洞内斑驳的摩崖石刻记载着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的游历感悟,“龙岩古迹”“灵洞山歌”等题刻,娓娓道出这座城市得名的由来与文脉的绵延。

  文化地标·凝固时光

  走进长汀城,千年古汀州的历史文化遗存举目可见: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四年修建的古城墙,唐宋“双阴塔”古井,唐、宋、明、清的古城门,以及试院、府学、文庙、宗祠......处处弥漫着汉唐遗风中华神韵。

  永定客家土楼驰名于世久矣!其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永定现存各式土楼达2.3万余座,“非世遗”土楼1525栋,其中最古老的直径66米的圆土楼集庆楼已届600岁“高龄”。

  与之辉映的,是冠豸山下的“客家庄园”——培田村。村落西靠卧虎山、东临笔架山,河源溪如环带绕村而过,“三横五纵”的村落布局暗藏匠心,30余幢“九厅十八井”高堂华屋错落分布,21座宗祠、6个书院点缀其间,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完整留存着明清风貌。

  除了长汀古城、永定土楼、培田古民居外,龙岩各地仍较好地保留着传统古村落的格局与风貌,众多历史街巷、传统建筑诉说着往昔故事,生动诠释着对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坚定理念。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历史文化名镇3个,历史文化名村14个、中国传统村落73个;拥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7条、历史文化名镇7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传统村落128个、历史建筑2451处、传统风貌建筑1074处。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国家补助资金约1.97亿元,省级补助资金约5.36亿元。

  非遗民俗·流淌千年

  若将龙岩的古色资源比作璀璨星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其中耀眼的星辰。

  目前,全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0项,省级以上59项,市级以上294项,其中,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7人,省级以上58人,市级以上265人——这些数字背后,是闽西红土地上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与人文精神。

  龙岩人民历来崇文重教、兴学育人,无论为官或从商、何等荣华富贵,都秉持一种品行:回馈乡梓,叶落归根,光耀祖宗。

  连城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明、兴于清,至乾隆、嘉庆年间为鼎盛期,建成100余座大小印刷书坊、300余间“印房里”,“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至今,四堡仍保存着完好的古雕版印刷文化遗址,以及不可再生的古书坊、古雕版、古书籍、古印刷工具。

  与四堡印刷业相媲美的,是连城姑田的宣纸业,历400多年而不衰。时至今日,连城宣纸仍然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等保存和修复史籍的上乘用纸,也是当代传统书画界的首选用纸。

  如今,崇文重教之风仍在延续:龙岩中小学将地方历史文化纳入乡土教材,“非遗进校园”“文博进课堂”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客家方言、体验传统技艺;农民书画社里,90岁的老者与中青年爱好者共同挥毫,用笔墨传承文化记忆等。

  守护传承·古色新韵

  2017年1月,龙岩市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于今年6月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让这片客家祖地迎来文化发展的黄金契机。

  乘着这股东风,龙岩全面推进古色资源守护工程:创新建立龙岩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9项常态长效的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实施《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龙岩市红色遗存保护条例》,精心编制并严格实施《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福建(永定)土楼保护规划》《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保护规划》,还先后印发《龙岩市市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项目三年整治提升实施方案》《龙岩市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探索“集中连片”保护模式,将地域相近、文化同源的村落串点成线;启动“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工程,打造“客家非遗奇妙夜”和“文旅客家美食宴”品牌......

  与此同时,龙岩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通过改造历史建筑使用功能,植入业态经济等方式,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市已完成历史建筑活化利用1158处;创新推出“古韵探源”主题游线,串联恐龙足迹群科普、土楼建筑美学、非遗工坊互动;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梦里客家》,以现代光影技术重现客家先民迁徙、聚居的壮阔历史;携手高校与科研机构,推进古建筑数字化保护、非遗技艺创新研发等,让传统文化在学术赋能中焕发新生等。

  守护与创新的成效,最终转化为文旅发展的亮眼成绩。去年,全市接待游客7128.52万人次,同比增长11.2%;游客旅游总花费 701.58亿元,同比增长17.8%;文旅产业规模1158.77亿元,同比增长14.9%。(记者 施薇 通讯员 陈煌顺)

[责任编辑: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