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强信心·走进百企|三峡集团入闽十年:书写绿色能源新答卷-新华网
让绿色电能持续点亮福建的蓝色未来。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强信心·走进百企|三峡集团入闽十年:书写绿色能源新答卷

2025-11-04 15:00:34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新华网福州11月4日电(刘默涵)“今年肯定超预期,明年整年满负荷运行,发电量还能再上一个台阶。”时值深秋,漳州东山湾海域波光粼粼,三峡东山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风云指着远处连片的光伏板说道。这是全国首个高风速海域海上光伏项目,截至2025年10月,其发电量已完成全年2.99亿度的设计目标。

  这只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服务福建能源建设的一道缩影。今年是三峡集团肩负国家清洁能源发展使命入闽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三峡集团追“风”逐“电”,在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等领域不断发力,为福建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从“试验田”到“产业高地”

  三峡集团入闽的首站,选在了福清兴化湾。2017年,这里建设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8家国内外主流厂商的14台5兆瓦及以上风机在此“同台竞技”。

  图为福建省兴化湾海上风电场(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网 刘默涵 摄

  “当时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6兆瓦、金风的6.7兆瓦风机,是国内首次应用,我们通过打造‘风机赛场’,选出最适合福建海况的装备。”福清海峡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进贵至今记得,为攻克复杂地质,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嵌岩钻孔桩技术,“我们这里的海底基岩面较浅,得先把岩石钻开再打桩,光取出的完整岩芯就有两人高,现在有两块我们还立在产业园门口当纪念。”

  这场“同台竞技”为福建海上风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埋下伏笔。从2017年7月主体工程动工到2019年1月首台海上风机下线,再到如今不断刷新全球单机容量纪录,短短几年里,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的“创新策源地”。

  图为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网 刘默涵 摄

  “从2019年8兆瓦、10兆瓦机组下线,到2024年26兆瓦机组亮相,我们不断创造全球单机容量纪录,且核心部件实现100%国产化。现在我们的国产风电机组不仅供应国内,还出口国外,‘福建造’已站稳国际市场。”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盛雷说。

  在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现场,16兆瓦风机叶片在海风的吹拂下,缓缓转动。

  这台机组是三峡集团联合金风科技研发的,扫风面积相当于7个足球场,单台年发电量能满足3.6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计划发展部主任杨德说,如今,漳浦六鳌海上风电二期已全容量并网,成为全国首个批量应用16兆瓦风机的风电场。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我们边学边干,从兴化湾一期到漳浦二期,现在还成立了福建省海上风电高效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正引领行业从粗放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生产管理部副主任周兴政说,三峡集团平潭外海海上风电项目的16兆瓦“率先号”风机,是全球首台商业化示范机组,核心部件全国产化。

  福建海域台风多、海况复杂,抗台风设计成为项目建设关键。“东山光伏项目我们未采用单排桩,而是设计了‘双排桩+K撑’结构,4根桩抱在一起形成群桩效应,防倾覆能力大幅提升。”吴风云指着光伏支架的钢结构解释道。

  图为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2025年10月13日摄)。新华网 刘默涵 摄

  运维环节的“科技赋能”同样亮眼。在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运维后台,副值班长苏向群正紧盯大屏数据。

  航拍视角下的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2025年10月13日摄)。新华网 刘默涵 摄

  “我们24小时有人值班,一天两次巡检主变、储能、SVG设备(无功补偿装置),若光伏板出问题,从逆变器数据就能追溯到具体区域,再用无人机精准定位,比以前人工查找效率高太多了。”苏向群说。

  成本下降是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

  “2015年海上风机单位千瓦造价超7000元,现在已降至3000元以内;东山光伏项目建设时,光伏板价格从1.8元/瓦降至0.65元/瓦,仅此一项就节省超一亿元。”杨德算了笔账,“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绿色电能比化石能源更具竞争力,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  

  从“共发展”到“同未来”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陆地上搞大规模光伏不现实,所以我们向海上发展,还创新了‘立体分层设权’模式。”吴风云说,东山光伏项目上方发电、下方养殖,未来将呈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生态画卷。

  这种“央地协同”模式,在福建处处可见。三峡集团联合福船集团打造“福船三峡号”施工船,联合福建水电院研发吸力筒导管架基础;在圣农集团的养殖场屋顶,建成福建规模最大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集群之一。

  福建圣农集团的养殖场屋顶布满了光伏板(资料图)。新华网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供图)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既满足了养殖场用电需求,又盘活了屋顶资源。”杨德介绍,如今三峡集团在闽已形成“以海上风电为主,陆上风电、光伏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并带动了海缆、运维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

  面向未来,三峡集团的目光投向了更深的海洋。

  “接下来,我们还将攻克漂浮式风电、海上制氢等技术。”周兴政表示,企业正聚焦7个方向攻关,“从防灾减灾到智慧运维,为深远海开发铺路。”

  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区金风科技福清总装厂生产车间一角(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网 刘默涵 摄

  从福清兴化湾的首台试验风机,到东山湾的连片光伏板,再到漳浦外海的“大风车”矩阵,三峡集团在福建带动了福建新能源产业的全链条崛起,吸引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龙头主机厂落地福建,形成了涵盖研发、制造、海缆、运维的完整体系,业务领域实现海上光伏、分布式光伏等遍地开花。如今,福建新能源装机占比显著提升,清洁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一跃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优等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根八闽,让更多清洁能源项目落地福建,将更多技术成果留在福建,为福建打造万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新能源基地贡献三峡力量,让绿色电能持续点亮福建的蓝色未来,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筑牢东南沿海的能源基石。”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运志表示。

[责任编辑:陈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