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福建三明:医、学、养结合,让老年生活“有伴更有盼”-新华网
"管前村乐龄学堂里,老人们在学习手指操。"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福建三明:医、学、养结合,让老年生活“有伴更有盼”

2025-11-05 12:47:36 来源: 人民网
字体:

  老年生活如何丰富多彩?“留守老人”如何老有所乐?日前,记者随福建省民政厅开展“走进福建看民生”民政调研采风活动,来到三明市寻找答案。

  走进青州镇管前村,远远地便能听到农村幸福院里腰鼓队排练的热闹声响。室内综合活动室乐龄学堂里,志愿者老师正教老年同学们学做时新的“手指操”,音乐声、笑声阵阵传来。一旁的长者食堂里,也有几桌围坐着包饺子的老人,说说笑笑一起做饭。

  管前村乐龄学堂里,老人们在学习手指操。记者 李昌乾摄

  这个每天开放的小院是村里老人日常娱乐的场所,看电视、下棋、打乒乓球,老来有伴,乐趣无穷。

  每到周五,村里的乐龄学堂便会迎来好学的“老同学”,唱歌、跳舞、写字、画画、做手工,各种课程都很受欢迎。“一开始上课要发纪念品吸引大家来,现在门没开就有人在排队了。老人们学习热情很高涨,都说乐龄学堂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思了。”管前村党支部书记乐积坚说。

  不仅如此,村里还由此成立了腰鼓队、大鼓队、扇子舞队等,逢年过节到镇里、县里演出、比赛。“我们每年会参与镇级演出活动超过20场,自从有了这个学堂,日子过得很有盼头。”村腰鼓队队员朱美花对学堂赞不绝口。

  乐龄学堂由村干部任校长、志愿老师负责教学授课,沙县区还专门成立了乐龄学堂志愿者服务队以提供师资支持。在三明,一个个农村“老年大学”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日常文娱生活,还起到了老年“扫盲”作用。

  不少高龄老人在这里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还掌握了一些基础医疗知识和常用文字的识读。“活到老学到老,老师经常给我们普及反诈知识,很有用。”一位老人点赞道。

  作为小吃之乡,沙县年轻人多外出打拼,“留守老人”现象普遍。与城镇老人相比,他们的晚年生活往往缺少像样的文娱活动。

  管前村成立了不少文艺表演队,丰富老人生活。记者 李昌乾摄

  2018年,管前村率先开办乐龄学堂,以学校制管理模式给老人们授课,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2020年,管前村扩大了养老服务,建立村幸福院,通过政府主导、村集体落实、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通过“学养结合”为常住本村的100余名农村老人带来丰富的文娱活动。

  此后,管前村逐步形成“农村幸福院+乐龄学堂+长者食堂”三合一模式,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社交互助的一站式服务。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既解决了农村老人“精神匮乏”问题,也满足了农村老人的情感归属。

  为了鼓励村里承办乐龄学堂,三明市、区两级民政与农业农村部门从衔接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经费,对新开办的乐龄学堂给予一次性奖补4万元,每年对农村幸福院、乐龄学堂的运营给予5000-8000元的经费补助。沙县区教育局开放大学对乡村乐龄学堂教师给予每人次50-80元课酬补贴,乡镇、街道财政也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村里则负责解决水电费,并拿出部分村集体收入作补贴。

  无独有偶,为了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三明市百龄之家乐活社区也想了不少“招”。设立乐活中心,开设花艺、八段锦、国学堂等八大乐龄生活俱乐部,组建书画、象棋、棋牌、运动、陶艺等十余个兴趣小组,百龄之家每月会为社区居民组织超过45场各类活动,让社区居民在活动中充实自我,保持健康活力,享受乐活社区。

  百龄之家的老人们在乐活中心跳舞。记者 李昌乾摄

  “我是第一批入住的老人,这里环境好、离医院近,服务也很优质,还有央企国企运营,孩子们也放心。”今年86岁的丁同瑾六十多年前从上海来到三明支援建设,在考察了多家养老院后,她选择在百龄之家落下脚,“每天都有事做,还能交到新朋友,很开心。”

  不同于农村公益化服务,百龄之家引入国企三明城发集团与央企光大百龄帮,打造了三明市首个CCRC(退休持续照护)项目,以市场化运营确保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同时,稳定的资金支持也使百龄之家能提供更优质的医疗、餐饮、照料服务。

  “我们每天提供三餐两点,搭配食材36种以上,保障均衡营养膳食。还会根据社区居民的身体状态和需求,采用水疗按摩、多感官训练、虚拟现实运动、有氧训练、现代康复等技术,提供最优的医疗辅助服务。社区还与正对面的三明第一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快速享受专业医疗。”百龄之家负责人介绍,目前社区已入住老人220人,反响良好。

  三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邓秀广介绍,多年来三明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覆盖县、镇、村的三级网络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农村幸福院783个,长者食堂(助餐点)230个,乐龄学堂200个,村级养老设施覆盖率超80%,形成“家门口养老服务圈”。

  乡镇层面已有敬老院116家,通过推广连锁化公建民营模式,社会化运营占比达80%。按照改革规划,每年计划改扩建2-3个乡镇敬老院,推动其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社区养老方面,三明全市已建成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8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89个,通过“公益+市场”模式激活社区养老活力。目前全市有各类养老床位2.34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5%。未来还将通过国企参与设立养老服务改革专项基金、落实建设补贴和运营奖补等政策,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记者 林盈 李昌乾)

[责任编辑: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