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2025年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在我省正式拉开序幕。厦门演武大桥星光海岸观景台上,渔政执法人员、社会公众、媒体记者等代表的誓言久久回荡,《换我来守护你》的歌声余韵犹在,展现城与海的和谐交响、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水生野生动物是江河湖海的“原住民”,它们维系着水体净化、食物链平衡的关键环节,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十四五”以来,我省加大保护管理工作力度,持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保护工作机制,守护江海碧波,让水生野生动物有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制度护航,织密保护网络
以法律和行政监管形成刚性约束,我省织密保护网络,为水生野生动物撑起安全屏障。近年来,我省及时修订《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法规文件,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省海洋与渔业局主动加强与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联动,完善长效协作机制,推动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向纵深发展。
优化栖息环境。我省通过规模化建设海上牧场、常态化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及闽江禁渔制度,全面清理违规捕捞网具等多措并举,维护安全舒适的水生野生动物生存家园。今年6月6日,2025年全国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主场活动在我省成功举办,全省同步增殖放流苗种超13.9亿单位。“十四五”期间,我省累计建成21个增殖放流公益平台,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超300亿单位。
加强水产养殖综合治理。在全国率先谋划建设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建成水产养殖智慧化管理平台,对超规划养殖进行“动态清零”。全省累计改造传统网箱100多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设施70多万亩,海上养殖设施向生态化、规范化、景观化转型。建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一张图”管理模式,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及资源化利用得到广泛应用。
持续开展生态预警监测。我省建成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要素精准识别、信息收集、实时追踪,构建海洋生态分区分类框架。今年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1~3.43。
严格管控工程影响。坚持“避让优先、补偿跟进”原则,我省对涉及保护区域的涉水涉渔工程,严格审核严格把关,通过科学评估、精准施策,将工程对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降至最低。
强化执法查处。“十四五”以来,全省持续开展“清风行动”“亮剑行动”,累计投入渔政执法力量1.4万人次,对3000余家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人工繁育单位开展专项检查;联合海关、市场监管、濒危办等部门,办理水生野生动物相关案件100余起,深化行刑衔接,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交易等行为。
多元参与,凝聚社会合力
我省在全国首创由省级渔业主管部门统筹组织的“救护研究中心+救护联盟+救护站+保护专业委员会”的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救护体系。由省水产研究所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救护研究中心牵头、省内6家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参与,“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联盟”应运而生。
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华白海豚、文昌鱼2个水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划定1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整合形成厦门珍稀海洋物种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山珊瑚等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沿海“六市一区”实现国家级海洋公园全覆盖。
全民同行,让保护成为“日常温度”。积极推动生态保护理念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渔区,我省还重新修订《福建省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编制了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电子宣传材料,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单、宣传环保袋等材料,借助电视台和报纸等多种媒体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
今年10月底,中华白海豚主题宣讲活动在厦门举办,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中华白海豚专业知识、保护执法等内容,营造浓厚氛围。厦门成为全国唯一在主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滨海城市,中华白海豚悠然穿梭于碧波之间。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不仅是海洋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更是福建海洋生态文明的鲜活象征。“十四五”以来,从实施“海陆联动、河海共治”,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厦门实践”新模式。通过制度创新、生态修复、公众参与等多措并举,我省在珍稀水生动物保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刚性约束之外,凸显科研技术的支撑作用,唤起公众的保护自觉,我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汇聚政府、科研机构和民间力量,努力构建全社会保护和增殖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资源的大格局。
科技为生命“续航”。2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和技术团队组成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委员会,成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智囊团”。他们开展鲸豚类监测和调查,在我省沿海地区进行了鲸豚类资源分布调查及社会调查,2025年完成了东山和平潭海域春、夏季共7个航次的野外观测,其间在东山、平潭、泉州海域多次观察到瓶鼻海豚等鲸豚类动物。
2024年8月,中华白海豚“乐宝”在泉州南安沿岸的滩涂搁浅。在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协调下,南安市农业农村局、泉州欧乐堡海洋王国乐园水生野生动物救助站、省水产研究所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救护研究中心携手合作,历经一个多月精心治疗照料,在厦门西海域将其顺利放归,成功完成了救助。目前,科技工作者对“乐宝”进行追踪监测,记录其放归后的状态,为保护珍稀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全省共处置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搁浅、误捕等突发事件100余起,涉及水生野生保护动物10余种,包括中华白海豚、玳瑁、小抹香鲸、斑海豹、绿海龟、棱皮龟、瓶鼻海豚、东亚江豚、印太江豚、糙齿海豚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谋划‘十五五’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系统性措施,用机制构筑防线,用科学赋能保护,用行动传递温暖,持续推动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成为社会共识。”(吴云汉 吴开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