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五层厝,虽未能实现蔡德鑨让家人热闹齐整、共享天伦的心愿,却在梧林默默地伫立了80多年,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抗战纪念馆
梧林的老房子产权复杂,且房主后代多生活在海外,动员征迁工作涉及海内外约1.6万人
梧林的开发和运营最大程度地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和原居民的生活习惯,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庞梦霞
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三面眺海,依山傍水,是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闽南古村落。这里“十户人家九户侨”,常住人口1800多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却有十倍之多。
曾几何时,闽南地区的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被称为“番客”。他们将打拼所得汇寄或自带回乡,兴建雄伟壮观的古罗马式、哥特式洋楼,中西合璧的家宅,以及极富闽南特色的红砖厝。如今,面积仅近1平方公里的梧林,分布着132幢形态各异的建筑。梧林因此被称为“华侨建筑博物馆”。
历经百年风雨,这些侨厝成为华侨华人与故土的情感联结,其中一部分更是他们爱国如家的实物见证。抗战时期,一些过番出海、在异国打拼的梧林人捐资抗战,献出家产。他们遗留下的一些家宅,要么外观华丽却少有装修,成为“裸房”;要么设计考究却未及完工,成为“烂尾楼”。
近年来,晋江市累计投入18亿元,以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为基本思路,保护性开发梧林传统建筑群,守护华侨历史遗存,传承闽南特色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游客在福建晋江梧林村游览参观(2023年12月19日摄) 姜克红摄
另一种形态的抗战纪念馆
59岁的蔡海滨一直生活在海外。
儿时,他常听人说,家族的根在梧林——一个中国东南沿海的小村庄,梧垵溪穿村而过,太爷爷蔡德鑨在村里起了一栋五层厝。
五层厝长什么样、有几间房?蔡海滨并不知道太多细节。直到2017年,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商讨征迁事宜,蔡海滨才第一次回到家乡,亲手触摸到老宅斑驳的外墙。
这座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五层厝坐北朝南,矗立于梧林西北高处,占地约4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墙体为钢筋混凝土浇筑,每层楼阳台两侧都立有科林斯式水泥廊柱,布满山花浮雕与铁艺装饰;内部空间则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二进四开间的布局体现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
蔡德鑨出身穷苦,16岁起到菲律宾打工时,除了一张“大字”(入境证)一无所有。20岁时,他稍有积蓄开了一家玻璃镜框店,从“小伙计”成长为“小东家”。进货、加工、出货……里里外外的生意,他几乎一人操办。
南洋谋生计,回乡起大厝。与那个年代所有在外打拼的闽南人一样,玻璃生意越做越大后,蔡德鑨为建造故乡的五层厝倾注大量心血。他专门请欧洲设计师画图纸,所用钢筋水泥全部采购自国外,施工队是专门从上海请的,“光倒水泥的工序就耗时一两个月。”蔡海滨说。
五层厝大楼主体完工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蔡德鑨把准备用于装修的款项悉数捐出,支持抗战。一笔笔侨汇从菲律宾寄出,目的地还是梧林,用途却由采买家具软装,改为买粮食、药品、枪支等抗战物资。
“太爷爷常说,没有国,哪有家。”蔡海滨说,蔡德鑨把捐资抗战的事藏在心里三十多年,直到去世也未对家人说起。“我理解太爷爷的做法。身为中华儿女,理所应当支持祖国。”蔡海滨说。
抚摸着五层厝粗糙的水泥墙面,蔡海滨掌间流淌着跨越世纪的乡愁。他一层一层数,老屋有至少24个房间。这座五层厝,虽未能实现蔡德鑨让家人热闹齐整、共享天伦的心愿,却在梧林默默地伫立了80多年,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抗战纪念馆。
在梧林,一楼一故事,每栋楼内都盛满华侨华人浓浓的乡愁。
建于1930年的朝东楼是梧林村第一栋洋楼,连油漆都没来得及刷。“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楼主蔡咸斜将装修款项悉数捐给国家,并鼓励族中子弟积极抗日。
同样因楼主捐资抗战而未及装修的,还有顺意楼。楼主蔡顺意本打算将其作为侨批馆,为海外华侨与本地侨眷提供书信投递和货币汇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楼主将其借给乡民兴办学堂、发展教育。直到1984年梧林新学校建成,才搬出顺意楼。
捐资抗战、公益助学、修桥铺路、兴办实业……一幢幢古厝洋楼,是闽南侨胞为家族敢闯爱拼的实物见证,也诉说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守住华侨的“乌篮血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富有历史底蕴的侨厝因年久失修,无人打理,面临修缮保护的难题。“厝在,根在”,如何守住华侨华人的乡愁?
“凝聚侨力量、保护侨资源、传承侨文化,用心守护这片海外游子的‘乌篮血迹’(闽南方言,意为出生地)。”晋江市梧林古村落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运营主管柯佳瑜告诉记者,2017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成立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梧林开展整体征收、科学规划以及保护性开发。
新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金宏勃介绍,梧林的老房子产权复杂,且房主后代多生活在海外,动员征迁工作涉及海内外约1.6万人。工作组成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多次赴菲律宾、香港等地,拜访联络侨亲。
梧林居民蔡马追的家族长辈,大多居住在菲律宾。一开始听说老房子要征迁,家人们较为抵触。“我是党员,了解政府的整体规划,改造不是把‘根’拔掉,而是让祖辈的精神和侨文化的‘根’扎得更牢。”蔡马追说。
征迁过程中,蔡马追主动请缨,挨家挨户做工作。2年多的时间里,他跑了五六趟菲律宾,说服海外华侨华人回乡签署征迁协议。
蔡海滨回忆,工作组成员们特地拍摄了五层厝的照片和视频并带到海外,向家族成员详细介绍梧林保护发展项目的意义、房子的用途以及补偿方案等,将“整村保护、良性开发”的深意逐一告知。
新塘街道党工委书记、梧林项目办主任庄晓芳介绍,梧林保护性开发以扎实做好有形村庄的固态保护为前提。当地坚持“一楼一方案”以及“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对梧林核心区华侨建筑进行抢救式保护修缮,通过聘请老师傅、运用老工艺、使用老材料,确保“原汁原味、原貌重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做好侨文化传承,展现梧林人爱拼敢赢的奋斗精神,以及回报乡梓、爱国如家的情感底色。”庄晓芳说。
店仔口巷、侨批路、侨渠路、铭仁路……2021年5月,梧林的14条道路挂上了新路牌。如今已是梧林道路命名专家小组成员的蔡马追告诉记者,“店仔口”曾是梧林主要的集市中心,以此命名道路,是为了留住村民的共同记忆;“侨渠路”旨在纪念华侨捐资修建济民渠,为梧林后山土地引来灌溉水源,极大改善了家乡生产生活条件;“铭仁路”则是为纪念蔡顺意捐出顺意楼办铭仁小学的公益之举。
新村民焕活老侨厝
晋江市梧林青普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俏云来自北京。刚到梧林时,“到处灰扑扑的,建筑屋顶残破,有些只剩一面墙。”李俏云告诉记者,梧林一度是附近唯一不通公交车的村子。
2019年,当地引入北京青普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运营方,负责梧林传统村落的运营管理、业态招引和活动引流等工作。李俏云就此扎根,成为梧林新村民。
据了解,以“华侨文化博物馆、休闲创意古村落”为发展定位,梧林的开发和运营最大程度地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和原居民的生活习惯,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
“华侨建筑不能沦为单一景观和商铺。”李俏云说,为避免梧林传统古村落过度商业化,当地打造“家国情”“醉闽南”“意南洋”等三大主线,保留一定数量的建筑展示“番客”们的家国情。
如今,朝东楼改造成侨史馆,以展览形式生动再现梧林华侨下南洋谋生、实业救国、支援抗战、情系家园、热心公益的侨史。顺意楼改造为侨批馆,展示130余件华侨信件、图片等档案资料。
当地围绕文化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品质住宿等4个核心业态,严格筛选优质商家。2021年,梧林传统村落中的14栋闽南传统建筑、洋楼改造成集餐厅、客房、茶馆、展览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青普梧林行馆,于当年6月正式开放。
“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近年来,梧林文化主题活动日渐火热。梧林集市、梧林艺术节、闽南侨乡年、娘惹文化季……当地常态化长效化组织闽侨特色文旅活动,深耕闽侨文旅IP。
如今,漫步梧林,游人如织,各类年轻业态蓬勃发展,古村落的烟火气愈发兴旺。有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梧林已累计吸引游客60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梧林总客流量超35万人次,同比增长46%。
“80后”蔡灿艺是土生土长的梧林人,以前在外经营羽毛球拍外贸生意。2020年春节回家探亲时,他惊讶地发现梧林已经从灰扑扑的“空心村”变为灯火通明的文旅景区。
“我爷爷也曾漂洋过海,独自在异乡拼搏,寄钱回来改善全家生活。”蔡灿艺返村创业,开起一家“南洋咖啡铺”。如今,小店每月营收超万元,节假日和旺季月营业额更高。
闲暇时,蔡灿艺化身义务讲解员,免费为客人们讲述古厝洋楼背后的故事。他说:“我要将梧林人爱国爱乡的情怀一代代传递下去、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