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7月15日电(刘丰)城市交通,关乎民生福祉,关联城市形象。如何有效缓解拥堵,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成为公安交警部门亟待破解的课题。7月13日,“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深入福州市鼓楼区,实地感受交通安全治理过程中的“巧思”和成效。
交通如同城市的“血脉”,而医院周边道路更是维系患者安危的 “生命通道”。鼓楼区内分布着1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多家大型医院紧邻城市主干道。在高峰时段,交通拥堵问题一度困扰着医护人员与患者,坐落于五四路主干道旁的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以往,出租车都在五四路上临时落客。”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肖思行回忆,在高晚高峰时段,出租车临时停靠,不仅加剧了机动车道的拥堵状况,且患者下车时还面临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打通这一交通堵点,鼓楼交警大队与院方展开深度协作,共同“把脉问诊”,创新推出“警医共担社会责任”模式:在门诊楼前增设落客通道,实行出入口分离,优化院内车辆绕行路线,并专门划定出租车专用候客区域。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设置“一进二出”的机动车通行路线。 新华网发(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供图)
改造完成后,省二人民医院不仅开通了上下客绿色通道,还将连接东西门的内部道路向社会开放。车辆可经由院内道路,从五四路往西南方向直接抵达华屏路,这一举措直接缓解了五四路—华林路交叉路口的交通压力。
肖思行介绍,目前医院每日门诊量达5000多人次,车流量约4500辆,但周边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一系列‘微改造’举措,犹如精准施药的‘特效药’。改造后,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提高了约35%。” 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屏山中队中队长郑佑光介绍,这一成功经验目前已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省立医院等医院推广应用。
类似这样行之有效的“微改造”,还出现在鼓楼区的十字路口。
福州东街口十字路口。 新华网发(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供图)
从高处俯瞰,福州东街口的十字路口,宛如一盘巨大的“飞行棋”横卧于此——四条斑马线勾勒出方正的“棋盘”形状,其四个角分别设置了四处“二次待行区”,“棋盘”内还标注有“二次过街区”“右转礼让”等提示语,以及各类引导箭头。
作为福州市区中心的重要商圈,东街口人流车流量大。2023年6月,交警部门结合中心城区路网实际状况以及市民通行需求,在东街口率先试点路口“飞行棋(骑)”通行模式。
“我们从通道设置、红灯等待、车辆让行等细节处着手,设计出以‘三道、两区、一提示’为核心的路口通行体系。” 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鼓楼大队铁骑中队中队长潘晓明介绍,通过配套调整交通标线、标志以及信号灯,使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能够各行其道,有效提升了道路利用率、通行效率与安全性,达成了“分区等待不外溢、绿灯通行不交织、调头通行更高效、右转礼让更安全” 的治理目标。
目前,鼓楼区已有39个路口推行了该模式。这些路口的人车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拥堵指数自2023年以来连续保持大幅下降态势。
福州鼓楼交警的交通安全治理实践,是福建公安紧盯交通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民解忧的一个生动缩影。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山多路陡、弯多坡长、桥多隧长的道路基础条件。全省驾驶人数量突破1580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400万辆,公路里程逾12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占比近90%。这些数字背后,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与严峻挑战。
近年来,福建公安交警部门持续在法治轨道上发力,推动交管治理模式向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方向转型,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全力保障八闽大地道路畅通、出行安全,守护着万千民众的日常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