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建设如火如荼,采摘基地瓜果飘香,滩涂赶海踏浪欢歌……8月7日,一场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场会在平潭举办,与会人员走进乡村沃野,实地观摩典型乡村建设情况,零距离感受海岛渔村的美丽蝶变。
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立足自身生态资源禀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全域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海岛渔村特色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据统计,仅去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庄达到11个,较2023年增长57%。
“一村一品”串起富民链
夏日午后,日头正盛。
记者走进君山片区南楼村无花果基地,映入眼帘的是3000余株无花果树,繁茂的枝叶相互交织、饱满的果实清香阵阵。果农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该基地占地约65亩,主要种植平潭青皮无花果,采收期从7月中旬持续至10月中旬。“这无花果树可是个‘宝贝疙瘩’,不仅果实香甜,叶子、根茎还能泡茶入药,每亩收入预计达1.3万元,经济效益着实不赖。”基地负责人高孙国喜滋滋地说。
谁能想到,这片果园曾是长满杂草的撂荒地。长期以来,南楼村农业结构单一,主要种植地瓜、花生等传统作物。巴掌大的零散地刨不出多少收益,村民都盼着能有条新出路。
2019年,在村“两委”支持下,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很快,挖掘机开进荒坡,把撂荒的土地重新翻耕整饬,并种下无花果树苗,让闲置土地重焕生机。
这一次尝试,为村子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如今,百余公斤新鲜无花果当天采摘,当天售卖,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现在无花果成了我们村的特色产品,基地效益一年赛过一年,大家伙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南楼村党支部书记林爱英说。
南楼村的无花果,是平潭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生动写照。
从东崑村田垄间盛放的玫瑰,到澳尾村大棚里红彤彤的火龙果;从砂美村网箱里肥美的鲍鱼,到大坪村沙土中滚圆的土豆……放眼平潭,得益于“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一颗颗带着泥土芬芳的果实,像珍珠般串起“一村一品”富民链。去年,全区新增4家区级重点龙头企业,特色农渔产品总产值超35亿元。
生态颜值带来新营生
对于君山片区东美村村民高桂芬而言,“宝贝疙瘩”不在地里,而是藏在家门口那片山海中。
10日上午9时,在东美村渔港码头,一艘艘休闲渔船整齐停靠。岸边,高桂芬利落地系好马甲,准备接待前来乘船的游客。
东美村毗邻仙人井景区,坐拥海蚀地貌、渔港、石头厝等景观资源,村民祖祖辈辈靠海为生。“以前天没亮出海捕鱼,忙到夜里七八点才收工。现在轻松多了,每天带着游客出海赏景,每月能赚5000元。”高桂芬感慨万分。
这一改变始于2019年。乘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东美村引进嘉佑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平潭首个休闲渔业基地,主打海上观光、垂钓等体验项目,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单是去年,接待游客约7万人次,营业额达600万元。”一算起账,该公司负责人高传琳笑容满面。
随着文旅热潮兴起,超百名东美村渔民“洗脚上岸”开起民宿和渔家乐,在家门口找到了新营生。
平潭是一座四面环海的美丽海岛,抬头见“画”,触目皆“景”。如何以生态“颜值”撬动文旅“产值”?
记者了解到,当地正依托山海资源打造复合型产业,向旅游经济、海洋经济要效益。“我们深度整合海岛景观、石头厝等核心资源,科学开发休闲渔业、海岛骑行等生态友好型体验项目,推动渔村从‘靠海吃海’的粗放模式,转向‘兴海享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平潭综合实验区文旅集团总经理林彦介绍。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君山片区,磹水村的青山、碧海、渔村、风车田沿路次第展开,“平坦平躺”等特色咖啡馆香气袅袅,游客络绎不绝。不远处的渔屿村,特色石头厝民宿星罗棋布,山海相拥间尽是悠然闲韵,成为游客打卡新宠。
一村一韵,一韵一景。在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下,一个个古村落重焕光彩。数据显示,去年,平潭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60.61万人次,旅游消费突破8.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2.4%。
台湾人才注入新活力
“小廖,快尝尝。用你给的种子,这次玉米大丰收啦!”近日,在金井片区大厝基村的田埂上,村民林述华笑着将一根新采收的玉米塞到台青廖正渊手中。“甜,真甜!这在市场上肯定特别抢手。”廖正渊说。
廖正渊是来自台湾南投的农学硕士,自2022年扎根大厝基村以来,积极引进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严格遵循绿色生态理念,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前段时间,他还化身主播走进直播间,为村里种植的“台湾花莲1号”西瓜卖力吆喝。
从躬耕陇亩的农技专家,到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带货达人,廖正渊的角色在变,但带领乡亲们迈上致富路的赤诚初心不变。
在大厝基村,他打造的5亩试验田已成为农业新品种的“孵化器”。这里种植着台农23号凤梨、台湾四季水果秋葵等台湾农作物,种苗试验成功后便被推广给更多农户。“看到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比我自己赚钱还开心,这就是我扎根平潭最大的意义。”廖正渊说。
廖正渊的故事并非个例。在苏平片区凤美村,台湾农学博士林素芳整合农田,引入可赏可食的台湾金针花,让168亩土地成为村民“增收田”;“95后”台湾姑娘袁晴阳来到苏平片区钟门村,在投身乡村公益事业的同时,跨界当起了文旅推荐官,为真鲷等特色农渔产品打开“云”销路;在海坛街道上楼村,台青傅韬丞养殖台湾白玉蜗牛,以循环农业模式激活闲置资源……
放眼平潭,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台湾人才化身“新农人”,扎根乡村,或深耕农业,或专注文创,或玩转旅游,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目前,平潭综合实验区引入台资农渔企业56家,引进台湾新品种147个、农业新技术15项。
“我们积极嫁接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经验,加快建设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引入黄金百香果等台湾蔬果,为当地农户带来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机遇,推动‘一村一品’从蓝图变为实景。”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负责人蔡宗信告诉记者。(记者 张哲昊 刘宇捷 郭雅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