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报灾情,房子裂条缝就勾‘倒塌’,损失估多少心里没底。”昨日,武平县灾害信息员刘东宏说,如今,裂缝宽度、修缮成本都有标准,误报率大幅下降,这得益于我市开展的“送业务下基层”应急培训活动。
为破解基层救灾救助及灾情管理难题,积极转变思路,我市于6月创新推出“送业务下基层”培训模式。该模式通过市级统一组织,采取“线下+线上”结合、“师资请进来、业务送基层”的方式,在全市7个县(市、区)逐县开展救灾救助业务暨灾害信息员师资能力培训,累计开设7个线下主课堂、133个线上分课堂,对县、乡、村三级共3526名相关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业务能力。
“龙岩的业务培训模式科学性、针对性强,培训效果好。”国家减灾中心专家现场授课,点赞“龙岩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培训内容方面,为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根据前期调研,针对基层反馈较多的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薄弱环节,培训围绕“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报送与国家灾情管理系统使用”“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认定、评估与直接经济损失测算”“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使用和救灾资金系统操作”等核心业务定制课程。
培训形式方面,通过“线下主课堂(县级)+线上分课堂(133个乡镇级)”的双轨模式,各县领导、部门负责人、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在主课堂与专家深入交流,面对面解决疑难问题。而像村级信息员和乡镇应急干部则无需奔波,在本地就能同步参训,确保培训直达“最后一公里”。
“变化太大了。培训前,救助资金申请流程看起来非常复杂,办理业务时常卡在材料上,资金拨付慢,群众有怨言。”永定区负责救灾资金管理的简玉琴打开系统APP告诉记者,现在专家手把手教会了系统操作和材料规范,还讲透了政策“为什么这么定”,资金从申请到拨付时间缩短了很多。
我市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化培训成效,在具体的工作中检验培训的成果,切实提高全市各级在灾情救助、灾情统计报送、救灾资金使用、避险避灾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探索制定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打造“龙岩救灾救助工作新模式”,助力基层自然灾害防范和救灾救助工作再上新台阶。(记者 曾俊钦 通讯员 谢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