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瞭望 | 福建泉州:守护千年海丝文脉-新华网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瞭望 | 福建泉州:守护千年海丝文脉

2025-10-21 12:58:35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体:

  截至目前,泉州已认定682处华侨建筑,修缮提升101处,近100处侨厝活化利用为咖啡馆、会客厅、沉浸式体验馆等新业态,200多个精品乡村侨史馆、侨领馆成为乡愁新载体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建国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在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福建泉州,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星罗棋布,千年海丝遗存无声诉说着文明交融的辉煌过往。

  作为主体功能区中的历史文化富集区,泉州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千年文化遗产瑰宝在精心呵护、活化利用中,为泉州的发展开启了崭新机遇之门。

  法槌铿锵筑牢安全屏障

  漫步泉州古城,开元寺的古朴庄重、府文庙的典雅肃穆、中山路的骑楼绵延、八卦沟的流水潺潺,一砖一瓦、一街一巷,皆铭刻着岁月痕迹,诉说着千年故事。

  “要守护好泉州人民深沉的城市记忆、深厚的爱乡情怀,刚性的法治支撑不可或缺。”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法治守护古城的关键。

  古城保护需先加快建章立制、坚持制度规范。泉州出台多部文化遗产相关地方性法规,构建特色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助力申遗成功,多项立法还开创全国先河。

  “一条中山路,半部泉州史”。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泉州市区中山路,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2018年,泉州同步启动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并由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践行对联合国承诺,泉州接连出台两项保护条例,将22处代表性史迹及关联环境作为有机整体,实施全方位、系统性保护规划,为遗产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借势世遗IP,泉州撬动“世遗之城”资源富矿,抓流量爆点、创新营销推介,“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声名鹊起,形成文旅发展“蝴蝶效应”。

  2022年,泉州出台《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为文旅融合注入法治动能,推动文旅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泉州分布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约1000万人。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则是泉州守护城市文脉的又一崭新立法实践。

  “华侨华人对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规,保护他们留存下来的老建筑和实物。”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泉州2022年启动条例起草工作,历经两年打磨,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法规应运而生。

  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上,泉州成立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等机构,并与国内多家顶尖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构建起全省首个覆盖国家、省、市三级文物的保护试点,开启古城“文物保险+技防+人防”的文化遗产管护新模式……以规划为引领,泉州建立起覆盖文物保护各环节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精准施策焕活古韵新生

  红砖古厝,曲径通幽,金鱼巷里,脚下是青铜铺就的金鱼图案,身旁是流光溢彩的泉州花灯……行走在泉州中山路这条百年街巷中,满眼都是喜庆的“中国红”。“我们对金鱼巷组织实施了微改造工程,做到留人、留形、留乡愁。”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长李庆军说。

  经历过微改造的金鱼巷,是泉州古城修复“绣花功夫”的典型映照——以传承历史文脉、提升街区街巷、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秉承“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泉州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做到“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

  文物保护,要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泉州以“微冲击”“微改造”“微扰动”的技艺,长期不懈地维护文物的历史风貌。府文庙大成殿修缮保持了建筑整体的原汁原味,重现府文庙建筑群的典雅风韵;“微改造”旧馆驿古街巷,植入清源驿、茶肆等文化空间,重现泉州宋元繁华景象……

  在保护与传承之间,认真解答“既要、又要”的辩证法答题。

  在泉州,很多世界遗产点免费开放,成为市民休闲放松场所,古城遗产缓冲区内至今还有众多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其中。通政巷北侧,拥有180余年历史的苏廷玉故居,引进文化产业公司,木偶戏团展演是其常备活动;始建于清初的正音书院,如今吸引讲学堂、电台节目录制等活动在此常驻,一个功能全面的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基地已然成形。

  泉州以世界遗产为核心,实施世遗+演艺、民俗、美食等模式,不断深化文旅融合,积极培育新供给、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在丰泽区蟳埔村,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被誉为“行走的花园”。近年来,蟳埔村不断丰富旅拍等业态,游客络绎不绝。蟳埔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蟳埔村经营簪花围业务的商铺超200家,从事花艺、旅拍、美妆的人员超千人,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倍以上。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游客(右)在体验“簪花围”(2025年8月27日摄) 周义 摄

  联动聚力赓续一脉文华

  泉州文物数以千计,单靠政府的力量要做到有效保护困难不少。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是泉州的破解之道。

  “90后”郭增沛是土生土长的石狮市石湖村人。“小时候就在石湖码头边上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可以说石湖码头是伴着我长大的。”郭增沛说,2017年,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石狮,成为一名文化遗产守护者,与另外两位同事共同守护着石湖码头和六胜塔两个遗产点及周边区域。

  每逢节假日,泉州各个世遗点都会开展公益讲解活动。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科长叶俊伟介绍,如今泉州文化遗产有百名观察员、千名志愿者、万名守护人,广泛参加志愿讲解、专业咨询等志愿服务工作。

  周日早上7点,家住鲤城区海滨街道水门社区的吴秀满老人,早早来到巷子尽头的市舶司遗址。87岁的吴秀满,成为市舶司遗址的“民间守护人”已有28年,年至耄耋依然精神矍铄,对遗址历史如数家珍。

  在泉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参与古城保护共建,近三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推进“活古城”“微改造”战略,探索发展1+N投融资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良好机制。

  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秉承“共建共享”的理念,泉州不仅完成了系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切实提升古城居民的人居环境,还通过对文物活化利用,最大程度留住传统韵味,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街巷文化活样本。

[责任编辑: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