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盘点那些古代就已“出圈”的福建大IP-新华网
非遗之美、传承之美、文化之美,在八闽大地绽放时代光彩。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盘点那些古代就已“出圈”的福建大IP

2023-06-10 09:47:39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提起福建大IP

你会想到什么

是清香四溢的福建茶

是底蕴深厚的德化白瓷

还是余音绕梁的南音

早在千百年前

这些传统文化就成为气质独特的超级大IP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遗韵悠长的历史印记里

一起感受璀璨夺目的福建文明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茶叶不仅是古代对外贸易的硬通货之一

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武夷山元代御茶园遗址(资料图)。来源:福建博物院

唐朝陆羽的《茶经》里有最早的关于福建茶叶的记载

宋元时期是闽北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建州的北苑贡茶名冠天下

到元代,直接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法开始流行

福建的制茶中心开始由北苑向武夷山转移

元大德6年(1302年)

武夷山设立了皇家焙茶局

成为“御茶园”

武夷岩茶从此香飘万里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春色(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22年

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铁观音制作技艺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并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目前

全省与茶相关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个

 

为了“喝杯好茶”

福建先人不仅在茶的风味上苦下功夫

更将“好茶配好器”贯彻到底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

建窑烧制的黑釉盏是当时的“斗茶神器”

宋代蔡襄所著《茶录》

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书中不仅推崇北苑贡茶

还介绍了建盏茶具

“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

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宋建窑黑釉酱斑碗。福建博物院藏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福建博物院藏

南宋时期

来我国留学的僧人把建盏带回日本

并称其为“天目”

天目盏在日本被奉为国宝

由于历史的变迁

建盏烧制技术曾失传八百多年

20世纪70年代

福建省开始实施恢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实践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

这门古老技艺得到全面恢复

顾客在南平市建阳区一家建盏工艺品店选购建盏(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天目”

日本还有一个茶道重器也出自福建

它就是酱釉薄胎陶器

这在日本叫“唐物茶入”

是存放茶末用的小罐

被日本人视为稀世奇珍

宋酱釉薄胎陶罐。福州市博物馆藏

这件宋酱釉薄胎陶罐出土自福州洪塘窑

日本传世的“唐物茶入”大部分来自洪塘窑

这是福州茶文化传入日本的重要依据

这门曾失传八百年的制作技艺

同样在福建人手中再次“苏醒”

2017年,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

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陶瓷是福建重要的文化名片

绵延三千多年的八闽窑火生生不息

“一黑一白”堪称“闽瓷双璧”

黑的是建盏,白的是德化白瓷

明代何朝宗款德化窑白釉文昌帝君坐像。福建博物院藏

德化瓷的制作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传承从未间断

自宋代以来

德化瓷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

与丝、茶并誉于世界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泉州时

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其介绍到世界各地

如脂似玉的“中国白”一度风靡欧洲

清代德化窑白釉亚当与夏娃立像。福建博物院藏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化瓷不仅能看

还能“听”

清德化窑瓷箫。福建民俗博物馆藏

德化瓷箫的音质远胜竹箫

且不因气候、湿度变化导致声调变异

既是理想的乐器

又是可供陈设、欣赏的艺术品

历代德化瓷艺人都能烧制品质优异的瓷洞箫

洞箫是南音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

南音演奏(资料图)。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古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

把中原音乐带入晋江流域

并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就是南音

其保留了唐以前传统的民族唱法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琉球御座乐(即宫廷乐)

与南音有着深厚渊源

明清时期

南音从泉州传入日本

发展成为御座乐

御座乐的很多乐器和演奏等与南音十分相近

南音表演(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南音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些古老的大IP能“出圈”

离不开纵横四海的福船

福船模型。泉港区峰尾镇人民政府供图

宋元时期

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

其“独门秘籍”就是水密隔舱

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宋代远洋货船残体,其舱位保存完好,已具有极为完善的水密隔舱结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藏

所谓水密隔舱

是将整个船舱横向隔成

一个个密闭而不相透的小空间

大大增加了船体的强度

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早在13世纪末

我国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

就由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

此后,这一技术逐渐被

世界各国造船业普遍采用

对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0多名泉港造船名匠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工艺,并按1∶1比例复原修造了一艘仿明代福船(资料图)。林弘梫 摄

2008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密隔舱技术是先人们乘风破浪的“黑科技”

而妈祖信仰为航海者提供了战胜惊涛骇浪的精神力量

明德化窑白釉妈祖坐像。福建博物院藏

妈祖被称为“海上和平女神”

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年代

出海人常携带妈祖神像随行保佑

从湄洲祖庙请来的妈祖像更被视为妈祖分灵

妈祖信仰就这样随着我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传遍世界各地

妈祖信仰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

如今全球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

信众接近3亿人

在妈祖故里福建湄洲岛举行的妈祖祭典(资料图)。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2009年,“妈祖信俗”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

 

古今风采相辉映

闽风福韵物华新

非遗之美、传承之美、文化之美

在八闽大地绽放时代光彩

文案:刘丰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博物院、福建民俗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郑云彩]